數位電子世界

電子樂器的過去、現在、與未來

作者/何新發

1860年代,德國的物理學家Helmholtz,為了研究聲音的組成而設計了一款稱之為「helmholtz共鳴器」的設備---利用電磁讓音叉產生振動,並且以玻璃或金屬球產生共鳴,進而發出複雜的自然聲音。「Helmholtz共鳴器」可以說是在人類史料中,第一次出現以電子元件自行產生聲音的人造器材!

雖然 Helmholtz先生從未打算把他的研究應用到音樂領域,但有些電子樂器史的文獻中,會將這款1860年誕生的「Helmholtz共鳴器」視為電子樂器的濫觴,因為它幾乎符合「電子樂器」的定義與精神:

利用電子元件的運作,自行合成 (synthesize)出聲音的樂器,即屬於「電子樂器」!

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,從真空管、電晶體,到現在的數位時代,電子樂器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面貌,並且與音樂應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!以當今的音樂工業為例,大家所聽到的流行音樂、電影配樂中,已經有八、九成的聲音是出自於電子樂器,也可見現代音樂工作者對於電子樂器的依賴度。

二十世紀開始發展電子樂器

電腦科技日新月異,半導體成本卻逐年滑落的趨勢,讓電子樂器功能越來越強大,價格卻相反地也越來越平民化。音樂製作事業不再是少數音樂工作者的專利, 10年前要投資數十萬元的音樂製作器材,今天卻很可能只要不到5萬元的花費,就能讓您實現音樂製作的夢想,甚至還得到更多過去所沒有的先進功能!

電子樂器的誕生,並無意於完全取代傳統樂器,相反的,電子樂器還開發出更多音樂應用領域的可能性,無論是音樂演奏、音樂創作、或是音樂教育,電子樂器都提供更有效率、更具創意的全新方案,也讓「玩音樂」成為更多人都能輕鬆享受的樂趣,

從 1870年開始,許多歐美國家的學者已經陸續研究以電子原理製作樂器的可能性,但要直到1906年真空管誕生之後,電子樂器的發展才算是出現一道曙光。 1915年起,真空管技術開始普遍應用在電子器材當中,直到1960年代電晶體發明為止,這段期間在電子技術上可以說是真空管的世代。

1920年到1930年間,藉由真空管技術的輔助,是電子樂器發展史上開始綻放成果的時期:1920年俄國的"Theremin" 、1928年法國的"Ondes Martenot琴",1930年德國的"Trautonium琴",是這段時期的代表性電子樂器,而且由於其呈現出傳統樂器所無法表達的奇特音色,吸引當時前衛派的音樂家們,嘗試演奏這些前所未見的新型態樂器,並且使用在新的管弦樂創作當中。

以上提到的三款都是歐洲國家所開發出來的電子樂器,其出發點都是基於對音樂的實驗性與學術性;真正首度將電子樂器商品化,並以家用市場為導向的,則是 1935年美國推出的Hammond電子管風琴!

在歐美文化中,管風琴音樂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宗教信仰。管風琴的音色莊嚴華麗,自巴洛克時期以來,即成為宗教音樂的代表性樂器,也幾乎是歐美教堂中的必備樂器。

合成樂器創造豐富音色

然而,教堂管風琴卻不是人人都能親近的樂器!龐大而數量眾多的風管,讓教堂在設計興建之際,就必須考量這種龐大樂器的安裝,甚至於讓管風琴成為整個建築的一部份;在當時的人們,除非是擔任司琴一職,否則是沒什麼機會可以擁有並演奏管風琴的。

然而, Hammond電子管風琴的出現,證明了管風琴音樂也可以走入一般家庭!連同當時另一個電子管風琴廠商"Lowrey"推出的競爭性商品,電子管風琴以低廉的價格、接近於真實管風琴的音色與功能、以及小體積可隨處搬移的特性,開發出電子樂器在家用市場的潛能;而Hammond管風琴的音輪技術所創造出的獨特音色,也奠定了其在爵士、R&B、以及福音音樂中不可動搖的樂器地位。

電子管風琴所產生的音色,基本上還是局限在真實管弦樂器的模擬 ---即簧片或琴弦所振動出來的聲波;電子樂器商品跳脫出這個音色的範圍,進而產生出更多樣化的音色,則是要等到1955年合成器(synthesizer)的誕生。

1955年美國的Harry Olsen與Herbert Beler,發表RCA Mark II合成器,奠定日後合成器的雛形!它是一套極為複雜的電子元件系統,但卻讓使用者第一次能自行調整聲音組成的各種參數---像是頻率、振幅、頻譜、以及波封,建構出「任何」可能的音色!

由於合成器能創造出更豐富變化的音色,並具有極為彈性 (且即時)的調整音色能力,使得合成器迅速受到音樂工作者、成音工作者的廣泛使用;到今天,「合成器」幾乎也已經成為電子樂器的代名詞,歷史上許多重要的電子樂器發展,也都是以合成器產品為指標。

其他有關電子產品重要的歷史發展還有:

◎ 1964年,Moog合成器的誕生,首度讓合成器商品化。Moog合成器也成為其他開發類比合成器廠商仿效的目標。

◎ 1973年,Roland公司發表日本第一款合成器商品SH-1000。此後日本的電子樂器品牌也開始崛起,時至今日,Roland、YAMAHA、KORG已成為全球三大電子樂器品牌。

◎ 1983年,YAMAHA發表世界上第一款數位合成器DX-7。自此電子樂器開始邁入數位的時代。

◎ 1983年北美樂器展(NAMM Show),Sequential Circuits公司與Roland公司共同發表MIDI規格,並各推出第一款配備有MIDI功能的合成器。

MIDI的誕生是音樂界重大革命

MIDI誕生至今不過20年的時間,早已成為全世界共通的工業標準,甚至今天任何一款電子樂器、聲音處理器材,都必須考量MIDI的應用領域!

MIDI是"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"的縮寫,中文意義為「樂器數位介面」。顧名思義,MIDI是一種讓電子樂器之間彼此溝通的共通語言!

MIDI不只讓電子樂器與電子樂器間能互相操控,甚至於還能讓電子樂器進一步跟電腦相結合,相對地也促進個人音樂工作系統的誕生。

在電子樂器上的彈奏可以轉化成 MIDI資料,這些資料可以讓MIDI編曲機(Sequencer)記錄下來,所記錄下來的資料也可以隨時再傳回電子樂器,讓電子樂器自動重現您當時的演奏;現在的合成器都至少能同時發出16種樂器音色,透過MIDI編曲機的幫助,您自己就能夠在家裡創作出16人編制的樂團音樂!

跟一般記錄聲音的錄音帶、或 CD光碟片不同的地方是,MIDI所記錄的音樂可以自由變換速度、更換音調、任意剪貼、更換演奏音色、隨意抽離或加入新的樂器!如此一來,讓音樂創作與製作的效率更為大幅提升;對於音樂家們而言,可以更驚喜地發現他們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,能夠隨時利用合成器演奏出目前為止的編曲成果,而且利用MIDI所記錄得的音樂資料,能在一瞬間轉成樂譜並列印出來!

因為 MIDI,讓音樂人們得以開創更新的音樂想法,讓電子樂器呈現出從前無法想像的強大功能---MIDI為音樂帶來的諸多好處,其實很難在這有限的篇幅中一一詳加描述。然而,有一點不能不提的貢獻就是,MIDI讓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更親近音樂,都能夠輕易享受創造音樂的樂趣!

數位鋼琴市場將超越傳統鋼琴

無疑地,電子樂器已經是現代流行音樂中的重要角色,無論是在演奏、創作上,沒有一位音樂工作者不採用電子樂器的。

電子樂器能為音樂工作者所接受,原因之一應該是它提供了豐富的音色空間吧!不像傳統樂器,鋼琴就只能有鋼琴的聲音,小提琴就只能有小提琴的聲音;相對地,電子樂器讓您立刻取得數以千百計的各式音色,您可以自由方便地隨時嘗試各種聲音的可能;加上 MIDI與電腦的幫助,音樂工作者能夠更快速地創作音樂,大大提升音樂工業的產能。

電子樂器也逐漸地涉入古典音樂的領域,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應用,就是樂譜的製作。過去的音樂家要花八成以上的時間耗費在寫譜上,但現在的音樂家,只要在電子樂器上做一次彈奏,就能夠立刻在電腦螢幕上顯示出樂譜,節省了相當大的音樂創作時間。

雖然電子樂器無法、也不需取代所有的傳統樂器,但是隨著 DSP(數位訊號處理)技術的不斷提升,讓電子樂器的聲音與演奏觸感,已幾乎逼近於真實的傳統樂器!樂器市場中的一個明顯例子,就是數位鋼琴。

在日本的樂器市場,家用型電子鋼琴的出現大約是在 1970年代(當時數位技術還沒有完全應用在電子樂器中)。當年並沒有任何人認為電子鋼琴的市場占有率會超越傳統鋼琴,然而在之後不到20年間,正確的年份是1989年,數位鋼琴的銷售量第一次占據日本鋼琴市場的50%!甚至到今天,數位鋼琴不僅僅在銷售量方面超越傳統鋼琴,連銷售總額與利潤也同樣勝過傳統鋼琴市場!

人們真的完全滿意數位鋼琴的表現嗎?不盡然,至少現階段的數位鋼琴還難以與百萬級的名牌平台鋼琴相提並論;然而日本樂器市場呈現出來的數據,卻也說明了消費者已經肯定了數位鋼琴的表現,甚至給予的支持已超過了過去常在家庭中出現的直立式鋼琴!

音樂教育大量結合電子樂器

電子樂器廠商發展數位鋼琴,是以模擬平台鋼琴的觸感與音色為目標,而近幾年來的努力也讓數位鋼琴的品質有明顯的提升。但,這並非消費者選擇數位鋼琴的唯一理由。除了提供傳統的鋼琴音色之外,數位鋼琴多半還提供其他種類的樂器音色,像是弦樂器、大鍵琴、管風琴等等,讓演奏者能夠試著用其他樂器來表現音樂;有的數位鋼琴也整合了節拍器、錄音、甚至自動伴奏功能,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音樂演奏、音樂學習、甚至於音樂創作的空間!

由於電子樂器音色的多樣化,加上 MIDI音樂資料的彈性空間,也讓音樂教育開始引用電子樂器做為輔助。有越來越多的音樂教材,都會結合MIDI音樂磁片的運用,提升音樂學習者的興趣與效率。目前已經有許多數位鋼琴也同時配備有磁碟機功能,鋼琴學生只要把MIDI音樂磁片插到磁碟機中,就可以立刻聽到練習曲目的演奏示範,甚至於還會為您搭配一個管弦樂團的背景伴奏:學生們可以一邊跟隨著數位鋼琴中的虛擬樂團,一邊練習一邊享受合奏的樂趣;另外也能夠根據自己對於曲子的熟悉度,隨意調整背景伴奏的演奏速度;甚至學生還可以在練習中順便錄音,然後聽聽自己剛剛所演奏出來的成果!

數位科技的快速進步、 MIDI的誕生、加上電腦的普及化,都引導電子樂器往功能越來越強大、價格越來越平民化的方向發展。從前音樂家們所無法想像的境界,一般人在家裡自製音樂專輯CD的夢想,都在這個世紀交替的時代中逐一實現。

電子樂器的發展會有其極限嗎?我們不敢斷言,可是我們必須謹記一點:雖然數位科技造就出當代的電子樂器,但,數位科技並非電子樂器的本質,只有音樂才是。

音樂是人類基於對美的追求所激發的想像力,以聲音加以具體地呈現;而我們應該相信的正是:人類的想像空間是無窮的!過去傳統樂器受到自然聲學的限制,讓許多音樂工作者更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被潛藏起來,直到 20 世紀數位時代的來臨,科技不只成就了這些音樂的想像,並且仍在不斷地激發更新的創意。

數位科技未必是萬能的,但卻是目前實現音樂之夢的最佳工具。在這一世紀,音樂家們與電子樂器廠商有密切的互動:樂器廠商試圖將音樂家的想法具體化,也從科技的角度提供音樂家一些新的方向 ---Roland公司將光感應控制科技應用到電子樂器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有多少人曾經想過這樣的技術能與音樂演奏結合呢?然而一旦您親眼見到音樂家隔空揮動的手,也能夠控制音樂演奏的變化時,您一定不會懷疑光感應科技就是如此適用在音樂領域中。

沒有人能百分之百預言將來電子樂器的面貌,但是,我們卻可以基於對音樂的熱情,描繪出對未來的想望,並建構成一個明白的發展目標。記得:電子樂器的發展,決定於人類對於音樂的無限創意。

(作者為台灣樂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)